面對嬰幼兒不當行為,說「NO」好嗎?(上)

相信各位家長也有經歷過因為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感到氣炸,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把地上的東西放在嘴巴中、在行樓梯時跳樓梯、在商場中奔跑大叫等。當碰到這些情況,家長很自然便會說「NO」、「唔准…」、「唔好…」,希望能快速地停止孩子這些「不當」的行為表現。有些家長會覺得「NO」這個方法很奏效,特別是對一歲左右的孩子,一說「NO」便能停止他的不合宜行為,而且簡單易說,何樂而不為呢?但是,隨小朋友的長大,「NO」的效力好似愈來愈低,愈講愈做。有些小朋友甚至有樣學樣,把他不想做的事情也一概說「NO」,讓家長相當乏力。

所以有不少家長也會問,其實說「NO」是有沒有用的呢?如果不說「NO」,我可以如何令小朋友知道他的行為是不恰當的呢?

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問題?

當孩子做出一些家長不能接受的行為表現時,我們會很直接地看他當中表現出來的行為,但很多時候卻忽略了行為背後孩子的需要。就以玩電掣作為例子,不少家長也會覺得小朋友玩電掣的行為又百厭又危險,所以很多時亦會以嚴厲和大聲的「NO」作出即時阻止。其實家長擔心小朋友的心實屬人之常情,但同時地當我們愈大聲阻止小朋友,他們對那事物的好奇心就好像愈來愈強,對那電掣就愈感興趣。所以,當每一次家長提出這類問題時,我也會反問家長:孩子有探索好奇的心是正常的嗎?

是的,嬰幼兒在其成長的階段中是以探索學習為主,他們會透過嘗試去獲得成功感及能力感,亦從而了解認識身邊萬事萬物。故此,探索在嬰幼兒的成長階段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。所以,當我們說「NO」的時候,或會不自覺地令小朋友失去探索和了解世界的心,當你邀請他再嘗試其他事物時也會失去好奇心,跟你說「NO」。又或者會令小朋友視之為一種挑戰,令他行動升級從而取得一個更大的成功感。

那家長又會接著問,如果不能說「NO」,豈不是容許小朋友自己到處玩,如果小朋友做出一些不合宜的事情時又該如何是好?

如何處理孩子的探索需要?

當我們面對孩子探索需要時,第一步可以先看他的探索是否允許,如果事件無傷大雅,我們何不讓孩子自己探索慢慢研究。但很多時候小朋友的行動之所以不容許,是因為他在不恰當的地方做了恰當的事。如以「跳」作例子,本身「跳」在孩子而言是恰當的,但因為他在樓梯上跳,所以變得不恰當,又例如小朋友在Play Mat上找東西玩是恰當的,但一起出Play Mat找到了大人的東西又變得不恰當。

「賞罰分明」是耳熟能詳的育兒方法,要將獎勵與行為連結以及發揮加強行為的正面作用,便要於孩子作出合宜的行為後即時進行獎勵,例如當孩子執拾好玩具後,即時獎勵他一粒糖。同時亦要強調孩子的合宜行為,以鞏固孩子的觀念,例如告訴孩子:「你把玩具收拾好,所以獎你一粒糖。」讓孩子清楚當中的因果關係。

所以在這個時候,我們並非以一句「NO」去否定孩子的所有探索需要,而是要為他提供其他的選擇去滿足他的需要,並從中讓他了解環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。如當小朋友把東西放入口中時,我們可用其他替代物去滿足其口腔刺激需要;在家居玩耍時可多注意環境設置及東西擺放;跳樓梯時可以建議小朋友到最底一級才跳;在牆上畫畫前可先把紙貼在牆上讓他自由發揮等。

當孩子有「不當行為」出現的時候,一句嚴厲而快速的「NO」並不會減低孩子行為的出現,反而會令孩子不理解家長保護之心而變得害怕或反抗。家長必須明白到孩子對身邊事物均有探索之心,想出可滿足其需要而自己又能接受的替代做法。這樣,便能在滿足孩子需要的同時取代他作出的不合宜行為了!

作者簡介

謝敏麗,註冊社工,現職香港保護兒童會「親職起步走 Parent@ Super Start(0-3家長支援及親職教育計劃)」之負責社工,一直服務社區中的幼兒及家庭。希望透過自己的知識、經驗及對服務的熱誠來陪伴各個家庭成長。

(本文首先於親子王國刊登,相片由親子王國拍攝)

Close Menu